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

中醫消渴病歷史簡介(三)-金元

4.金元:消渴病學術爭鳴期  
金元時期是醫學發展史上相對特殊的一個時期,清代《四庫全書提要》中
提出「醫家之門戶分於金元」,是指在這個時期內:醫學領域出現了各具特色
的學術派別及空前活躍的學術爭鳴。金元醫學學派爭鳴中,最有代表性的是被
後人譽方:「金元四大家」的劉完素、張從正、李杲、朱丹溪。他們對前人的醫
學理論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,為消渴病學術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。

劉完素不僅確立了比較完善的三焦分証辨治消渴的理法,還創造性地
提出了全新的燥熱怫鬱之說。他還特別反對濫用溫藥治療消渴,根據"腎本
寒,虛則熱」理論,從心、腎關係失調的角度,闡述了消渴的病機,提出寒
涼養腎的治法。

張從正則提出了「三消當從火斷」的學術觀點,治療方面主
張調下並用、護治結合。

李杲雖調脾胃在消渴病發病中的作用於治療時特別
注重升發脾陽。

朱丹溪對消渴病的論述充分體現了其學術特點,認為"陽常
有餘,陰常不足」是消渴病產生的內因,"相火妄動"為消渴病的發病誘
因,「去欲生靜」是預防消渴病和促進消渴病康復的重要手段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