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

中醫消渴病歷史簡介(二)-魏晉隋唐-五代遼宋

2.魏晉隋唐:消渴病學術進展期

魏晉時「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」的學術局面使各學科學術思想活躍,
發明創造不斷湧現。這種文化背景深刻地影響著醫學的發展,並滲透到醫
學領域。該時期醫學家多注重臨床實踐,學術思想活躍,各種創新不斷出
現。因此,魏晉隋唐時期消渴病學術也進入了新階段──進展期。
在病因病機方面,魏晉隋唐醫家除了認為飲食不節、嗜酒貪杯為消渴
發病的重要原因外,還提出了服石致消與陽虛致消說。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
大力提倡以孝治天下,在這樣一個背景下,有關「孝」的理論和實踐都得到
了空前的發展。「孝」被奉為百行之首,人之常德,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
個領域。如當時就有君有病,臣嘗其便溺,父母有病,子女嘗其便溺的習
慣。正是這種嘗"便溺" 的"孝行"在客觀上促進了消渴病診斷經驗的積
累,發現了消渴病患者尿甜的特點。

《古今錄驗方》關於消渴病尿甜的論述
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有關消渴病患者小便發甜的記載,使消渴病診斷取得
了突破性進展。特別難能可貴的是,此朝醫家已經認識到消渴病患者除了采
取藥物療法外,還應配合飲食療法、運動療法等非藥物療法方可取得理想療
效,這個認識在消渴病治療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。

3.五代遼宋:消渴病學術積澱期
宋代統治階級對醫學事業非常重視,政府出台了許多扶植醫學發展的
政策;有關消渴病的文獻得到了一次系統的整理,在學術層面上形成較深的
積澱,消渴病學術發展由此也就進入了積澱期。

宋代一些大型官方醫書如《太平聖惠方》、《聖濟總錄》等,:都載錄
了十分豐富的論治消渴病的理論與方藥,其中在官修的《太平聖惠方》中有
「三消論」一卷,首次明確提出「三消」一詞,這為消渴病能夠按照三消分
型進行辨証論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,也為後世醫家對消渴病的研究提供了更
加便利的分型方法。宋代醫家在重視經驗的繼承與積累的同時,也在不斷地
尋求創新。如病因病機方面,宋代醫家不僅認識到了熱毒在消渴病發病中的
作用,而且對脾虛與消渴病的關係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。但由於宋代更多的
醫家受「陰虛燥熱」學說的影響,因此脾虛、熱毒在消渴病發病中的作用未
得到應有的重視,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