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

中醫消渴病的歷史簡介(一)

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病的範疇。

消渴病是因肺、胃、腎三臟陰虛燥熱,水穀精微輸布失常所致的口渴多飲,
消穀善飢、尿頻量多,或尿濁有甜味,形體逐漸消瘦為特徵的疾病。


(一) 歷史源流
早在2000多年前,中醫學就有消渴病的記載,並且認識到了本病的發生與
過食肥甘有一定關係。在隨後長期的醫療實踐中,歷代醫家對消渴病的認識不
斷深入,逐步形成了對本病病因、病機、診斷、治療等方面較為全面的認識。

1.先秦兩漢:消渴病學術原創期
先秦兩漢時期人們對消渴病的認識儘管還比較簡單,在這一時期的著
作中既沒有專門論述消渴的專著,也沒有對消渴列專篇詳細討論,但此期對消
渴病的認識則是後世消渴病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淵源,為消渴病學術的原創期。

據甲骨文記載,在殷商時代,人們對22種疾病有了簡單的認識,其中
有一種叫「尿病」。這很可能是有關「消渴」的最早記載。馬王堆出土的我
國現存最早的古醫書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了消渴病症狀的記載。而《黃帝
內經》和《金匱要略》對消渴病的認識則更為全面。如《黃帝內經》不僅明
確提出了消渴的病名,而且對消渴的臨床症狀、病因、治療、預後、禁忌等
方面的認識也有著較多的記載,其論述雖散在於十幾個篇章中,然而頗為詳  ,
盡,對後世醫家對消渴病的認識及治療有著重要影響。

《五十二病方》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